close
萊布尼茲(Leibniz, Gottfried Wilhelm, 1646-1716) 德國數學家、自然科學家、哲學家。
1646年7月1日生於萊比錫,1716年11月14日卒於漢諾威。 父親是萊比錫大學教授,去世後留下豐富藏書,為他早年學 習創造良好條件。1661年入萊比錫大學,學習哲學、修辭學 、數學及多種語言,後選擇法學。1666年轉學於阿爾特多夫 大學,次年獲博士學位。1672年到過巴黎,結識許多著名學 者。1676年出任漢諾威公爵顧問及圖書館館長,後一直在那 裡任過多種官職,直至逝去。
他的研究涉及邏輯學、數學、力學、地質學、法學、歷史、 語言及神學等多種領域,其目的是尋求一種可以獲得知識和 創造發明的普遍方法。在數學中以獨立創立微積分學而著稱 ,所發表之論文從幾何學的角度論述微分法則,得到微分學的一系列基本結果,是較早的微積分文獻。1686年他又發表 第一篇積分學論文,可以求出原函數。這兩篇文獻均早於牛 頓首次發表的微積分結果(1687),但他開始從事研究的時 間要晚近10年,因此數學史上將他二人並列做為微積分的創 立者。萊布尼茲於1694年進一步補充了積分結果。他創設的 數學符號非常優良,對微積分的發展有極大影響,直到現在仍在使用。
其實微積分是微分和積分的合稱。我們這個世界是動態的:地球環繞太陽而轉;地球上風的吹送。四季的輪換,潮汐的升降沒有不是動的;甚至一個人睡在床上,他的血液還在循環。就連微小的電子,基本粒子,它們都是不斷地以高速在運動著。位置的變化就是速度,速度的變化率就是加速度。研究這些變化率的就是微分。至於求面積的方法則是積分研究的對象。那麼為什麼要把微分和積分扯在一起呢?這得談點歷史了。
每個人都知道微積分是牛頓和萊布尼滋發明的。但積分的觀念卻源遠流長,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三世紀。通常微積分課本都是講微分然後再講積分;而事實上,微分也比積分來得容易。可是歷史的發展卻正好相反:人們先考慮積分的問題,然後才考慮到微分的問題。
西元前三世紀左右正是希臘數學鼎盛的時侯。前有尤多緒斯(Eudoxus)。接著有歐幾里得,然後由阿幾米得集其大成。他們用一套窮舉趨近法 (method of exhaustion) 算出了很多圖形的面積,幾何體的體積以及曲線的長度。譬如阿幾米得首先算出圓的面積和圓周的長度,也就是說圓周率的近似值。他還算出球體的體積和球面的面積,橢圓形的面積、圓柱、圓錐的面積和體積等等,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傳統的窮舉趨近法。但事實上這種趨近法的極限值,是很難計算的,有人不禁要懷疑他是怎樣得到結果的。我們知道阿幾米得也是靜力學和流體力學的鼻祖,他很漂亮地把桿桿原理應用到某些圓形上,而計算出這些圓形的面積。
「桿槓原理和面積又可以扯上關係?」
當然囉,這就是阿幾米得偉大的地方。
從阿幾米得以後雖然也出過偉大數學家,但是很少有人繼承他的工作。一直到十七世紀初,他的求積觀念才再度被重視,被研究。
文藝復興以後,物理學方面有了迅速的發展。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開卜勒 (Kepler) 的行星運行三定律和伽里略 (Galileo) 的落體運動。由於對於物理世界深入探討的結果,發覺為了研究這個動態的世界,我們往往須要探求某些數量的變化率。而在幾何方面,複雜曲線的研究往往從曲線的切線著手,而切線正代表曲線的變化率。這兩方面發展的結果逐漸成了微分學。
在牛頓、萊布尼滋以前.所有有關面橫和變化率的探討大概都是個案的,沒有統一簡便的方法。直到他們的手中,微分和積分才有了系統化和符號化的研究,同時他們更發現微分和積分大體說來是互為反運算的,就像乘法和除法一樣,相互間有密切的關係。這個發現使許多觀念得以澄清,許多計算得以簡化,而且使微分和積分的運用大為推廣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微分和積分合在一起而稱為微積分的緣故。
為什麼要貼這個呢
其實是之前在唸微積分的時候
唸到一個符號[e]
不知道他有什麼意義就上網查了一下
發現它是個偉大的數
是由偉大的數學家歐拉發明
看了數學家的生平
然後又看了一堆數學猜想
像是什麼費馬最後定理之類的
覺得十分有趣
所以就...
ㄏㄏ
弄點東西在我網誌上
應該沒人會看啦XD
弄爽的
那為什麼會先做數學家的部分呢?
因為做猜想的話有些符號跟圖片根本弄不出來@@
所以只好先做數學家的部分
為什麼第一個會選萊布尼滋呢?
因為他是微積分的創始者阿...
我其實唸微積分還唸的蠻開心的說...
越來越覺得自己對數學有愛!!!
之前唸過萊布尼滋也是某派知名哲學家
於是就找了他的資料貼上來...
而且也還蠻概要的
不詳細
之後會貼誰勒...
看我的心情啦˙3˙
1646年7月1日生於萊比錫,1716年11月14日卒於漢諾威。 父親是萊比錫大學教授,去世後留下豐富藏書,為他早年學 習創造良好條件。1661年入萊比錫大學,學習哲學、修辭學 、數學及多種語言,後選擇法學。1666年轉學於阿爾特多夫 大學,次年獲博士學位。1672年到過巴黎,結識許多著名學 者。1676年出任漢諾威公爵顧問及圖書館館長,後一直在那 裡任過多種官職,直至逝去。
他的研究涉及邏輯學、數學、力學、地質學、法學、歷史、 語言及神學等多種領域,其目的是尋求一種可以獲得知識和 創造發明的普遍方法。在數學中以獨立創立微積分學而著稱 ,所發表之論文從幾何學的角度論述微分法則,得到微分學的一系列基本結果,是較早的微積分文獻。1686年他又發表 第一篇積分學論文,可以求出原函數。這兩篇文獻均早於牛 頓首次發表的微積分結果(1687),但他開始從事研究的時 間要晚近10年,因此數學史上將他二人並列做為微積分的創 立者。萊布尼茲於1694年進一步補充了積分結果。他創設的 數學符號非常優良,對微積分的發展有極大影響,直到現在仍在使用。
其實微積分是微分和積分的合稱。我們這個世界是動態的:地球環繞太陽而轉;地球上風的吹送。四季的輪換,潮汐的升降沒有不是動的;甚至一個人睡在床上,他的血液還在循環。就連微小的電子,基本粒子,它們都是不斷地以高速在運動著。位置的變化就是速度,速度的變化率就是加速度。研究這些變化率的就是微分。至於求面積的方法則是積分研究的對象。那麼為什麼要把微分和積分扯在一起呢?這得談點歷史了。
每個人都知道微積分是牛頓和萊布尼滋發明的。但積分的觀念卻源遠流長,可以追溯到西元前三世紀。通常微積分課本都是講微分然後再講積分;而事實上,微分也比積分來得容易。可是歷史的發展卻正好相反:人們先考慮積分的問題,然後才考慮到微分的問題。
西元前三世紀左右正是希臘數學鼎盛的時侯。前有尤多緒斯(Eudoxus)。接著有歐幾里得,然後由阿幾米得集其大成。他們用一套窮舉趨近法 (method of exhaustion) 算出了很多圖形的面積,幾何體的體積以及曲線的長度。譬如阿幾米得首先算出圓的面積和圓周的長度,也就是說圓周率的近似值。他還算出球體的體積和球面的面積,橢圓形的面積、圓柱、圓錐的面積和體積等等,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傳統的窮舉趨近法。但事實上這種趨近法的極限值,是很難計算的,有人不禁要懷疑他是怎樣得到結果的。我們知道阿幾米得也是靜力學和流體力學的鼻祖,他很漂亮地把桿桿原理應用到某些圓形上,而計算出這些圓形的面積。
「桿槓原理和面積又可以扯上關係?」
當然囉,這就是阿幾米得偉大的地方。
從阿幾米得以後雖然也出過偉大數學家,但是很少有人繼承他的工作。一直到十七世紀初,他的求積觀念才再度被重視,被研究。
文藝復興以後,物理學方面有了迅速的發展。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開卜勒 (Kepler) 的行星運行三定律和伽里略 (Galileo) 的落體運動。由於對於物理世界深入探討的結果,發覺為了研究這個動態的世界,我們往往須要探求某些數量的變化率。而在幾何方面,複雜曲線的研究往往從曲線的切線著手,而切線正代表曲線的變化率。這兩方面發展的結果逐漸成了微分學。
在牛頓、萊布尼滋以前.所有有關面橫和變化率的探討大概都是個案的,沒有統一簡便的方法。直到他們的手中,微分和積分才有了系統化和符號化的研究,同時他們更發現微分和積分大體說來是互為反運算的,就像乘法和除法一樣,相互間有密切的關係。這個發現使許多觀念得以澄清,許多計算得以簡化,而且使微分和積分的運用大為推廣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微分和積分合在一起而稱為微積分的緣故。
為什麼要貼這個呢
其實是之前在唸微積分的時候
唸到一個符號[e]
不知道他有什麼意義就上網查了一下
發現它是個偉大的數
是由偉大的數學家歐拉發明
看了數學家的生平
然後又看了一堆數學猜想
像是什麼費馬最後定理之類的
覺得十分有趣
所以就...
ㄏㄏ
弄點東西在我網誌上
應該沒人會看啦XD
弄爽的
那為什麼會先做數學家的部分呢?
因為做猜想的話有些符號跟圖片根本弄不出來@@
所以只好先做數學家的部分
為什麼第一個會選萊布尼滋呢?
因為他是微積分的創始者阿...
我其實唸微積分還唸的蠻開心的說...
越來越覺得自己對數學有愛!!!
之前唸過萊布尼滋也是某派知名哲學家
於是就找了他的資料貼上來...
而且也還蠻概要的
不詳細
之後會貼誰勒...
看我的心情啦˙3˙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