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篇聯合晚報上介紹一部電影的文章(撰文者:沈佩君)
因為我非常喜歡
所以跟大家分享
全文800字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打的!!!
這部電影名稱叫[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]
是小說改拍成電影的
我會想看小說跟電影吧~
到時要認真找找^^
此時 此地 此刻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
什麼是戰士?戰士不是單刀槍不入,戰士不是盡善盡美,戰士不是總是得勝,戰士不是神人,戰士以有限的血肉之軀,去做極限挑戰,他只是勇敢,而且付諸行動。
說來容易,其實不易,最深層的願望和最深層的恐懼經常是一體之兩面(我說:最渴望實現的,最害怕無法實現),它們以糾纏的方式結合,而我們是面對或逃避?
「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」,雖只是勵志小品,正如它的片名,多了一點哲學的味道,也有一些神秘主義,這些鋪排只是要讓一個一路順遂的男孩認識自己。
「認識自己」,這確是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,字句雖簡,卻需一生體悟,男孩若非屢在惡夢中驚醒,若非在人生路上重重摔了一跤,他永不可能放空思考自己的根本問題。
心,常是外逐的,即使是所謂夢想,也常常是為了他者。他者可能是父母的期望、同儕的眼光,或者只是桂冠的虛榮,這些外逐的目標,即使完成了,帶來的常常不是快樂,而且在追逐之路上,心裡因漲滿了得標的慾望,非但不能享受過程,而且充滿患得患失的恐懼,反而可能失去勝利,最後一無所有。
劇中的智慧老者,不斷提醒躁進的男孩倒掉腦子裡的垃圾,「傾聽內心的聲音」,專注在當下,他若不能殺死那個好勝的自己,他不僅不能得勝,也將被那個好勝的自己殺死。
男孩若未曾失敗,他不可能真正謙虛,不可能真正征服自己。失敗,往往能暴露真正的問題,一帆風順的個人或企業,永遠不會發現自己的限制或錯誤,這才是危機。但是,如何面對失敗,要智慧,要勇氣,要行動,這也是男孩在雨中苦練吊環的那幕所以動人的原因。
電影結局頗富禪意:
「幾點了?」
「此時。」
「你在哪?」
「此地。」
「你是誰?」
「此刻。」
電影海報也頗刊玩味,男孩空轉在半空像倒立的身影,很像他倒懸的生命,但看看他肌肉的張力,多麼優美。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,劇中那位老者從頭到尾沒有姓名,男孩叫他「蘇格拉底」,來無影去無蹤,其實,人人心裡都有一個蘇格拉底,只是我們聽到他了嗎?
- Dec 19 Wed 2007 20:04
此時 此地 此刻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